由河北省廊坊市中科建筑产业化创新研究中心主办,重庆大学协办,多家网络、软件、教育企业支持的“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说明会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举行,来自全国200余家职业院校和100余家企业的近500人参加了说明会。
会上,廊坊市中科建筑产业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胡晓光表示,廊坊市中科建筑产业化创新研究中心是首批参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培训评价组织,本次说明会旨在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精神,更好地开展“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以建筑产业未来发展和需求为导向设立的,对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颁布的新职业之一——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的从业要求。该证书面向中高职及本科院校的土建类相关专业,实现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水平双重考评认证,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复合性。该制度的实施和推广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目前工程建设行业建筑信息模型(BIM)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状况,且对我国建筑产业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胡晓光说。
据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主要起草人、同济大学建筑产业创新发展 研究院院长、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副院长王广斌介绍,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土建类专业及相关专业,划分为初、中、高3个技能等级。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BIM课程体系需融入到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得院校毕业生取得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后,具备在企业及工程实践中应用、管理以及发展BIM的能力。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建筑信息模型(BIM)课程应遵循理论与实践并重、职业培训与专业教育融合、与所学专业课程互相补充、融合发展等原则,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知识学习、上机实习、项目实践、行业专家讲座和研讨会等,也可多种形式相结合。BIM课程有两种开设方式:一是开设独立的BIM课程,二是在既有课程中植入BIM模块。不同专业可采用不同的BIM课程开设方式,例如:建筑规划设计类专业和工程管理类专业可采用开设独立的BIM综合应用课程,系统地讲解相关的BIM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而所有土木类专业均应开设BIM基础应用课程,可采用在既有课程体系中将BIM知识模块嵌入课堂教学中;BIM技能模块可纳入到课程大作业、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
此外,说明会主办方面于会前向有志成为试点院校的众多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广泛征集了大量关于“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问题。会上,胡晓光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1+X’证书制度实行考核与培训分离,对于考核站点的遴选工作还未开始;‘1+X’证书考试由培训评价组织在试点范围进行考核,考生需按照相关培养要求参加考试,即中职对应初级、高职对应中级、应用型本科对应高级,可多报考,考核合格代表职业能力水平达标。”
“当前,我国广大建筑企业主要需要4类BIM技术人才,即基本建模人员、复合技能人员、顾问级人才、BIM科研人员,对应的恰好是‘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初、中、高3个等级,‘1+X’证书制度可以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人才紧缺问题,建议广大企业应通过BIM工程实践经验‘进教材、进课堂’的方式,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联合培养BIM人才,同时可以采用‘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的‘跨界式’培育院校人才,对企业各级科研岗位进行充实,为企业原创知识产权的形成乃至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一公司人力资源副总经理宫哲在会上向参会人员介绍说。
此外,会议还邀请有关专家专家分别就学分银行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土建类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信息化背景下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的教育培养、数字技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紧随行业发展步伐大力推进BIM人才培养、重庆来福士广场项目BIM技术应用分享等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会后,参会人员均表示此次会议信息量非常大,对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在企业中的认可度等方面从认识方面得到了深度解析,对今后开展试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希望主办方今后多组织类似会议,让职业教育改革顺利落实推进。(庞洁才 孙迎田)